你好,游客 登录 注册 搜索
您的位置:首页武术流派太极拳
搜索: 标题  

关于太极拳的“松”

[日期:2016-02-01]   来源:武当   作者:广东李正   背景:  
A-  A  A+

练太极拳一定要“放松”,这是任何一位初学者入门都会听到太极拳老师强调的问题。然而,练习者往往会在这个“松”的要求下,变得更紧张,动作更僵硬,更笨拙。于是,什么是“松”?为什么要“松”?如何才能“松”?就成了太极拳练习者最热门的话题。

什么是“松”?如何用文字来描述它,用语言来表达它,从肢体上体现它?有人认为,“松”就是不用拙力,自己在做动作时多一分不可,少一分不行,只要用出使自己的肢体能动的力即可。从理论上讲,这样做是对的,但在实际操作中很难实现。因为,这样操作并没有使练习者从理论上认识到什么是“松”,不好把握这个“度”。还有人编排了很多练习“放松”的动作,却表现不出来。因为套路中的每一个动作都是要放松的。尤其是在推手的过程中,那些练习放松的方法更派不上用场。因为,对手就是不让你放松。只有让你僵化,他才有机可乘。更有人提出要“大松大软”,浑身像面团一样,不用一点力。如果要追求这样的“松”,那么喝醉酒的人岂不是更“松”?可是这样的“松”有意义吗?

那么,什么是真正的“松”呢?实际上,“松”是一种状态,它的外在表现为肢体动作的自然、自如、自由,心理状态的平和,精神面貌的安详。“松”不是“有意”练出来的,而是在长期的,若干次的重复当中“养成”的一种状态。例如,我们中国人用筷子吃饭,很灵活很自然,而外国人就不行。因为,我们中国人从三四岁时就学习用筷子吃饭,现在几十岁了,每天三顿饭,用几十次,从小时候的不自然,到现在的随心所欲。我们可以一边聊天,一边从菜盘中把一粒花椒夹出来,可以随意的夹起一粒花生米,一块豆腐。我们不必去考虑在夹花椒、花生或豆腐的时候,分别用多大力,从什么角度人手。而实际上,夹不同的东西用的力肯定不同,用夹花椒的力去夹一块豆腐肯定不行。但是,这一切就是那么自然、自如、自由,完全是在“松”的状态下完成的。原因就是我们几十年来累计用了几十万次筷子,习惯已经成自然了。这个动作已经成为我们生活中的一部分了。那么,如果练太极拳也是这样呢?你把一个套路每天练几遍,练了几年、几十年也就自然了,放松了。关键就是要长期的坚持,若干的重复。当然,前提是正确的方法。

在中华传统武术大家庭中,大多数拳种都是节奏紧张,动作强悍,气势威猛的。而太极拳则要求柔和缓慢,舒展大方,尤其强调要放松。这是为什么呢?其实不管是什么运动形式,它表现的如何激烈,都要求从肢体动作到心理精神一定要放松。只有放松,才能更好的发挥。而太极拳的“松”则是要求从“松”中去体会身体内在的变化:从理论上讲.“松”和“紧”是相对的,是太极中的“阳”和“阴”。表现在外面的是“假”的,是手段;而一触即发的“紧”是内在的,是“真”的,是目的。“松”的目的是为了“紧”,是在积蓄调动身体内部的能量,要求练习者在全身“放松”的状态下去打通能量流动的渠道——“经络”,能够在需要“紧”的瞬间把能量释放出去。我们大家都听过前辈高手可以把人“发”出丈外(“发”,即是“紧”的表现形式),而从来没有谁把人“松”出丈外。所以,“松”是为了“紧”。、

但是,如何才能放松呢?前面我讲了“松”是在长期的,若干次重复后形成的一种状态。然而,更重要的前提是练习过程的“正确性”和“准确性”:这里的“正确性”,是指选择的“正确性”,包括选择老师、拳种和套路;准确性,是指具体动作的“准确性”,包括每个动作左右转动的角度,前进后退的跨度,身体摆动的幅度等等。俗话说:“差之毫厘,谬以千里。”行拳时心理要平和,精神要安详,动作要自然、自如、自由,逐一去感受关节与肌肉的放松,感觉自己的身体像一只充满了气的气球,或像装满了水的胶囊。在严格规矩的要求下能“放松”,才是真正的“松”。否则是经不起考验的“自我感觉良好”的“假松”。要做到“松而不泄,紧而不僵”,“张弛有度,松紧自如”,可以通过生活中常用的“松紧带”去体会“松”与“紧”的辩证关系。

阅读:
相关新闻       太极拳的松 
本文评论   查看全部评论 (0)
表情: 表情 姓名: 字数
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