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跤术在其漫长的发展过程中,涌现了许多叱咤风云的跤坛英雄,也造就了一个个跤坛世家,这些世家中一代又一代的人,前赴后继,锲而不舍,孜孜以求,为推动中国跤术的发展和延续默默地奉献着。下面介绍当代跤坛的几大世家。
一、沈氏家族
俗话说天桥的把式光说不练,但真正的天桥把式是既说又练的。说到天桥的把式,就不能不说起天桥摔跤(当时北平人称为掼跤)的创始人沈三。沈三,名玉升,排行三,祖居牛街。因其行侠仗义、好交朋友,故在排行前加以“友”字,习惯上称沈友三,其父沈芳,身高力大、跤术精湛,后到清廷善扑营效力,被封为二等扑户(注:扑户,清廷摔跤手的称呼),清廷灭亡后善扑营解散,沈芳重回牛街以宰杀牛、羊、骆驼为生,闲暇教年轻人摔跤。沈三共有三个儿子,长子少亡;二子沈玉亮,也是牛街上的摔跤好手,后来到呼和浩特谋生,传弟子白儒珍(俗称白老八)。
沈友三为中国跤术在民间的发展作出了杰出的贡献,在以前习武之人靠打把式卖艺谋生的基础上,加以改造,将说辞加入幽默、诙谐、逗乐的成分,使摔跤成为上至达官贵人、下至平民百姓喜闻乐见的一项运动。沈三在北京天桥开创了第一个卖艺的跤场,摔跤动作注重表演的美感,使人得到视觉的享受,把中国跤术升华到“武相声”的艺术境界,使中国跤术从单纯的竞技发展了另一个艺术分支。跤坛名家如宋振甫、徐俊卿、佟顺禄、赵云亭、熊德山、孙荣等都在沈三的跤场卖过艺,为他们推动中国跤术在民间各地的发展打下了良好基础。
1941年,沈三随河南的弟子到开封发展,门徒众多,1943年去世。为纪念沈三为中国跤术作出的贡献,现在开封的清真寺里专门为沈三塑像。沈三不仅表演能力出众,实战必威英超也相当高,在1933年10月20~30日举行的第二届国术国考中,他和山东的张登奎、保定的常东升并列甲等组摔跤冠军。1934年10月,他在北平力挫白俄大力士麦加罗夫,名声大振。
沈三的三子沈少三,也是中国跤坛的名将,1953年夺得轻量级摔跤全国亚军,并和宋保生一起为周恩来等党和国家领导人表演,受到周恩来总理和贺龙元帅的亲切接见。沈少三的儿子沈志刚,恢复高考后考入北京体育大学,后到国家体育总局工作,负责过摔跤工作,在巴塞罗那奥运会上担任国际跤裁判,被评为金哨奖。连续四代人为中国摔跤事业付出的沈氏家族不愧是当代中国跤坛第一世家。
二、常氏家族
保定常氏家族的第一代是常兰亭。常兰亭早年跟随保定快跤奠基人平敬一学习摔跤,和张凤岩、王福田、马庆云、马良等号称平敬一的八大弟子。受当时的条件限制,常兰亭、张凤岩等人没有参加过全国比赛,但从平敬一把自己的侄女嫁给常兰亭来看,他应该是八大弟子中的佼佼者。常兰亭生子四人:东如、东升、东坡、东起,皆为跤坛豪杰,均为摔家名家张凤岩的弟子,其中的代表人物非老二常东升莫属。因其摔跤动作干净利落、潇洒自如,就如一只翩翩起舞的蝴蝶,因此有“跤王花蝴蝶”的美称。
1932年,常东升22岁时和保定摔跤名将阎善益、马文奎一起,由马良保送到旧时南京中央国术馆,跟随国术馆一级教授杨法武学习进修摔跤,毕业后留校任教(注:杨法武是张凤岩早年在济南的弟子,曾在1930年跟随国术馆长张之江访问日本,在日本天皇面前,连续摔倒担任天皇保镖的四个柔道高手,为当时中国跤界第一勇士)。常东升是保定摔跤的代表性人物,深受张凤岩的喜爱,得其真传,张把自己的女儿张少芝嫁给他为妻。
1933年第二届国考后,老三常东坡、老四常东起也被选送到旧时中央国术馆学习。在1948年上海举行的中华民国第七届全运会的摔跤比赛中,兄弟两个同时获得冠军,其中常东升代表南京获得中乙级冠军,常东起代表陆军获得中丙级冠军,亲哥俩共同在一次重大比赛中获得冠军,在中国跤坛尚属首例。
1949年,常东升随国民党去了台湾,从1953年开始,先后在台北警官学校、政治大学等教授传播中国跤术,著有《摔角术》一书。1975年退休后致力于中国跤术在世界的推广,1983年偕同自己的学生林起凯等人赴美,向海外推广中国跤术,并在美国成立世界摔跤总会。在常东升的带领下,他的学生翁启修、林起凯、张光明等都致力于中国跤在海外的推广。美国、加拿大、德国、意大利等地都有他们传播的中国跤术运动开展,称常东升是把中国跤术在海外发扬光大的第一人,不算为过。
常东升的孙子常达为,近年来也活跃在中国跤术的国际舞台,和内蒙古跤坛名将马尔宁交情深厚,特请马尔宁到意大利为自己的洋弟子安东尼传授中国跤术。并经常带弟子回中国大陆参加国家体育总局举行的比赛,加强两岸跤界交流学习,为这一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向世界的推广尽着自己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