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明邹家拳教头毛品端 都市时报记者 文若愚 摄
昆明邹家拳弟子在练习 都市时报记者 文若愚 摄
邹家拳掌门人许明富每天要祭奠道教“三清”及邹若衡、邹锡彪两位师父 都市时报记者 王中杰
所谓宗师,即自创门户、开宗立派,可谓师表之人。
邹若衡和彭勤,都是昭通的武学大师。他们的人生阅历与近代前史融合,故事和传说至今被人津津有味。
邹若衡和彭勤,昭通的两位功夫大师,别离创立了邹家拳和彭家拳。两人门下弟子很多,影响深远,所创拳法也成为传世名拳。
由于两种拳术均诞生于清末民初,我国武协秘书长康戈武把两种拳术命名为“清拳”,现在正在申报昭通的非物质文明遗产。
走入前史的武者传奇
从清朝到民国,近代的昭通前史里,有一系列与武林有关的事情交叉其间,云南的名人们也行迹若现。
清朝后期,各地战乱不断,社会动乱,一些武林高手和江湖术士在战乱中流落到昭通。为营生,他们在当地教授武艺,其间就有太平天国翼王石达开的部将万振坤。
1863年头,石达开率太平军抢渡金沙江失利,退到昭通境内,在鲁甸梭山遭到当地团练埋伏,万振坤与太平军主力失掉联络,一个人流落昭通。数月后,石达开兵败大渡河,被清军抓获,押往成都处决。想必万振坤也听到了这个坏消息,他化名张彪,长时间在金沙江边的永善县炎山(今属昭通市昭阳区)一带藏身。
这期间,成都人邹正弟也由于逃避虐待逃到炎山,在此教学。一天,邹正弟与万振坤在一家客店相遇,万振坤身背一对男女剑,像是落魄剑客。万振坤吃过饭后,取下一柄剑摆在桌子上,对店家说:“我今日身上没有饭钱,留一把剑在这儿,等我找到钱,再来取剑。”这情形被邹正弟看在眼里,他上前说道:“这位勇士,已然你带着剑,你让咱们饱饱眼福,这顿饭就算是我请了。”万振坤听罢,亮出双剑,舞了一路。
邹正弟是个有才智的人。他发觉眼前这个舞剑者是个高手,当即付了饭钱,将其请回家中,教自己的儿子邹若衡习武。
邹若衡自幼天资聪颖,喜爱拳脚棍棒。万振坤在他家住了两年,教他练南少林拳,他敬称万振坤为“万山教师”。
清朝光绪年间,四川宜宾的生门功夫在金沙江一带声名鹊起。其创立者是宜宾人马德胜。他有个绝技:在铁索缠颈的情况下还能吞下几十个糯米汤圆,江湖人称“马汤圆”,备受习武者追捧。同为炎山人的龙云和卢汉,不好好念书,却拜了马德胜为师。
又过了一些年月,又有一个昭通人去到宜宾,也拜在马德胜门下。这个人叫彭勤,彭勤随马德胜学了五虎拳、轻功和劲功后,又在昭通随朱里先和郑海波学过梅花拳、燕青拳和绵拳,还到大理鸡足山,随妙承师父学了气功。
同一时期,不可捉摸的天然门鼓起,习武者趋之若鹜。邹若衡也到河北沧州拜李志云为师,学习天然门,后来他把天然门的精华融入南少林拳中,创编了邹家拳。
后来,邹若衡遇到龙云和卢汉,三人意气相投,义结金兰,一同习武,并称“金沙江三剑客”。期间,邹若衡常常带着龙云过招,龙云总是打不赢他。不过龙云很精明,跟他学了不少的好招法。之后,3人一同参与滇军,邹若衡在云南陆军讲武堂被唐继尧看中,任副官兼侍卫长,也便是唐继尧的贴身保镳。
邹若衡向唐继尧引荐龙云,说自己有个老乡“武功高强,胆识过人,能不能把他招到你麾下?”唐继尧答应下来,但见了龙云,发现此人其貌不扬,只给他组织了一个见习排长的职务。
其时有个法国大力士在昆明设擂,连败滇中武林人士。邹若衡又向唐继尧引荐:“都督,不如让我那个老乡上去试一试吧。”
龙云上了擂台,用邹若衡教他的一招“将军捧云”,将法国大力士打倒在地。从此龙云名声大振,得到唐继尧欣赏,终究转变为唐继尧的对手,成为一代云南王。
1915年,蔡锷从唐继尧身边调走邹若衡,让他担任自己的保镳副官,随护国军一同进军四川。邹若衡用自己的身躯维护蔡锷,两人亲如兄弟。后来蔡锷患上喉疾,要去日本看病,不计其数的成都大众出来欢迎,但出头与大众告辞的不是蔡锷,而是邹若衡。军旅生计完毕后,邹若衡回到家园,悉心习武。
1932年,彭勤在昭通建立国术社,与学徒卢昌荣一道,广收学徒,颂扬国术。1937年抗战迸发,彭勤随卢汉带领的60军开赴鲁南,参与台儿庄战争,任大刀二队的队副(副师级),在战场上勇敢杀敌。一个日军少佐才智过他的骁勇,专门提示部下防备这个人。“大刀向鬼子们头上砍去,也有咱们昭通人的劳绩!”提到这儿,昭通市武协主席陈家朝难掩骄傲。
台儿庄战争,三千昭通勇士为国捐躯,他们的名字被刻在昭通辕门口广场的石碑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