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游客 登录 注册 搜索
您的位置:首页武术流派太极拳
搜索: 标题  

宋书铭和他的“宋氏太极拳”[图文]

[日期:2010-12-04]   来源:太极拳   作者:朱国宏   背景:  
A-  A  A+

【按:本文系全英文著作,发表在美国《太极》杂志2008年第2期(总32期)。作者Vincent Chu(朱国宏),美藉华人,露禅门下(海外)六世弟子,其父朱振瞬,为杨澄甫宗师长子杨振铭(守中)高足,在美国波士顿传拳已四十余年;译者韦海盈,南宁市二十六中英语教师。】

宋书铭和他的“宋氏太极拳”[图文]

2007年10月,我同太极拳、气功界的朋友到中国旅游,游览了浙江杭州西湖、湖南张家界,四川黄龙和九寨沟等风景名胜。行程的最后一站是广西南宁市,顺路拜访了(正在那里传拳的)刘习文先生。刘先生是当代杨少侯拳系的太极拳名家之一。

在与刘先生的交谈中,我提到曾在(美国)《太极》杂志总31期第4期看过关于“宋书铭和杨少侯交手”的文章,以及该杂志总31期第3期Alex Yeo访谈Sim Pooh Ho时,所提到的“宋书铭”。向刘习文先生请教。 【必威英超资讯网 www.xv44gb.com 】

刘先生说,他从未听说过(张虎臣老师讲过)“宋书铭和杨少侯交手”的事情,认为宋书铭与杨少候年龄相差过大,比武较技不大可能(按:此事将作专题论述)。刘先生说,他曾写过有关“宋书铭”的文章,刊载在《武魂》2006年第11期和《武当》2007年第9期……

今将刘习文先生所谈“宋书铭及宋氏太极拳”的情况进行整理,寄予(美)《太极》杂志,请祈发表以飨同好。

关于“宋书铭”

1958年我15岁的时候,学拳技于北京张虎臣老师。当时只是把精力放在拳技上,对太极拳的历史不感兴趣,甚至不知道太极拳有陈、杨、吴、武、孙等拳式及大、中、小架流派。随着年龄的增长,渐知我师(指张虎臣前辈,下同)拳技从学于杨少侯、杨澄甫、许禹生,以及王宗岳拳论等太极拳方面的知识。

1960年暑假,我师给我几期许禹生主编的《体育》杂志和两个手抄本,命我认真阅读。记得一本是陈微明的《太极答问》,另一本是《内家后天第一功集要》。《体育》杂志毁于文革,手抄本为我抄存,保留至今。

这里我谈的是《内家后天第一功集要》手抄本中的一些细节。

《内家后天第一功集要》中有一篇(明代)宋远桥写的文章,文章的题目叫作《宋氏家传太极功源流支派论》,内容涉及太极拳的起源、传承、名目、拳论,以及十不传、四大忌、三小忌等。 【必威英超资讯网 www.xv44gb.com 】

我是个中学教师,学拳、练拳、教拳,业余爱好而已。退休后始有闲心触及到太极拳史及理论方面的问题,才知道中学时代抄录的《宋氏家传太极功源流支派论》,就是顾留馨先生在《太极拳研究》中提到的“宋谱”。顾氏在书中写道:

“考宋书铭所练太极拳,实以杨式为基础,改成三十七个单练的式,任意错综连贯,确为‘颇有所发明’,托名传自唐许宣平,传之宋远桥,以自神其术。所传抄拳谱,绝不类唐人文辞,开合鼓荡,乃武禹襄、李亦畲拳论中语,疑为宋书铭自著,托始于唐人。宋书铭不知陈式太极拳另有长拳一百八势一路,故以自造之单式连贯练法为长拳。至于拉扯唐人为远祖,亦为无聊。所谓精易理的幕客,好弄玄虚,初非偶然。刘彩臣先生学生李先五著有《太极拳》,可参考宋书铭的拳姿。”

顾氏对“宋(书铭)式太极拳”、“宋谱”的否定与批判,让我联想起当年张虎臣老师谈过的,有关许禹生和宋书铭的一些往事:

阅读:
相关新闻       太极拳 
本文评论   查看全部评论 (1)
表情: 表情 姓名: 字数
点评:
       
第 1 楼
* 匿名 发表于 2014/9/13 20:20:54
宋书铭三世七太极拳却有其人,他与上海交大王知刚出版三世七太极拳基本架式名称也是没有大的区别,这就佐证了宋书铭其人.中国有句老话,天外有天,人外有人,杨式太极却实不错,但不能代表是最好拳种,世上有不少拳种必威英超超过杨式太极.就像八卦掌在京名声在外,却让南拳,拳师打的不敢出门,还是形意拳大师孙禄堂解围.孙禄堂那么高必威英超,在拜访十三省和地区名人时还胜多败少.武术没有止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