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游客 登录 注册 搜索
您的位置:首页必威英超资讯必威英超影视
搜索: 标题  

《李小龙》:平凡中蕴藉着神圣

[日期:2010-11-19]   来源:新浪   作者:司马平邦   背景:  
A-  A  A+

1940年11月27日,李小龙(李振藩)生于美国,今年的11月27日,也就是过几天,是李小龙诞辰70周年的纪念日。

这是我看电影《李小龙》的第一个心得――原来,除了打斗和电影,我们对这个号称20世纪头号华人偶像的人了解是如此之少,那又何谈是真的崇拜。

text1

《李小龙》把视角放在他19岁之前的生活,着实是一个冒险,因为在此之前,李小龙顶多是香港电影界的浮云式小人物,只是性格有点儿特出,作派有点儿冒险,但这样的笔触又大大增加了这部电影的生活化滋味,文隽和叶伟民并没有死抱着李小龙和截拳道的大腿不放,而为我们展开了一幅1940到1950年代纯粹香港的市情风景画,让观众看到是什么样的阳光雨露才培养出李小龙这株从茁壮长到强壮的参天大树。

而我,是从这样的笔触里读出了创作者对香港这个城市的深情厚谊。

但这也让《李小龙》天然不具有普遍商业电影必须具备的矛盾冲突的肥沃土壤,即,在李小龙的前半生中(短短的19个年头),李小龙并不是那个社会和那个家庭里极其叛逆的一份子,也不是那个社会和那个家庭被排斥和欺侮的一份子,他没有一个强大得难以战胜敌人存在,日本侵略者和英国殖民者被隐约设定为青少年李小龙仇恨的对象,但那其实只是全体港人对那些岁月的普遍历史记忆,在李小龙的奋斗史上,民族主义和个人英雄主义到底哪个占了主导?我觉得肯定是后者,而前者则在接受层面发挥的作用更大。

从这点上说,《李小龙》更像《阳光灿烂的日子》和《岁月神偷》的混和版,后半段再带上那么一点点的《艋舺》,削去了激烈矛盾之后的《李小龙》用温情和自由的镜像描绘了一个人和一个产业再到一个城市在一个时代里的传奇成长。

看着电影,我就想,假如李小龙没有在1959年离开香港去美国,李小龙或者就是现在的秦沛或者谁谁谁谁,他也不会截拳道,他也不可能成就如此伟大的必威英超明星,当然也就不会有其后的猝死――不过,如果没有李小龙在1960到1970年代的那几部必威英超电影,也可能香港电影就没有其后的辉煌,即使是他活到现在,也没有理由成为第二个秦沛,因为第一个秦沛也不存在,或者文隽、叶伟民等现在连拍电影怀旧的机会都没有。

阅读:
本文评论   查看全部评论 (0)
表情: 表情 姓名: 字数
点评: